【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就应出狠招】
人民日报微博3月5日消息,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让违法者付出付不起的代价。用公正监管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
聚焦全国两会
#2019全国两会微评# 卞广春: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如果仅是建立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恐怕是不行的。实践告诉我们,多年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之所以打而不绝、禁而不止,是因为利益诱惑极大,违法犯罪的成本却很低。这导致了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非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因为变得更加隐蔽难以查处,甚至“进军”高档消费领域。因此,一方面,应当梳理现有惩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的法律法规,适当调整和完善。加大惩罚力度,要有胆量和气魄,如通过巨额罚款,真正让违法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另一方面,应鼓励群众及时举报,便于监管部门掌握相关线索,第一时间查处。如此,不让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商家有喘息机会和侥幸心理,既净化了社会环境和消费环境,也便于真货、优质商品的销售畅通无阻。
是的,国家对于中国市场上假冒知名品牌的行为,将出重拳打击,而且力度将持续升级。去年新成立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甚至最高法等部门,对假冒外资企业品牌、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行为中伤害时间久、有代表性的侵权采取严打措施。虽然不会马上令一些企业“倾家荡产”,但力度和决心却是“史无前例”的。
2018年8月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大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力度的通知,将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列为重点打击目标,发现的涉嫌重大违法线索,要对生产、销售等相关环节进行全链条调查处理。同一天,发改委也表示,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虚假广告宣传,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积极作用。
从相关通知中透露出来的一系列信息可以看到,不管是从国家政策、监管范围、打击力度,还是打假决心,国家这次是要来真的、动真格了。一段时间内,假冒“山寨”侵犯品牌、商标、技术等知识产权的企业将面临一场暴风骤雨。
其实,在中国家电/厨电市场几十年的发展史上,假冒山寨一直屡禁不止,除了厂商只追求利润、不潜心发展品牌的因素之外,整个市场需求和监管的漏洞也给了其得以生存的土壤。所以才有了中国厨电“重镇”广东中山、顺德一带,跑路、破产、关厂的厨电企业2个月内就多达50多家等事件。
随着国家对于打假力度的加强,家电/厨电厂商靠“卖假货赚快钱”的想法必将被严惩,多方消息表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便出重拳整治、整顿大量假冒知名品牌的行为,其核心就是让侵犯品牌、技术等知识产权的人“赔得倾家荡产”。
目前,越来越多的山寨家电品牌开始主动退市,诸多山寨小厂关门大吉,中国市场的假冒乱象正在拉开整治大幕。背后最大的推手正是国家意志和政府决心。尤其去年在美国上市的某购物网站所引发的“傍名牌”乱象引爆了舆论,引起了政府的高度注意。因此,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双双发声,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提上日程。
去年,市场监管总局便连续三天就网络售假发声,并约谈此购物网站。包括加大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力度,重点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其他商标侵权、相关虚假宣传和违法广告等违法行为等。
卖假货赚快钱,再加上当前社会市场监管体系上的一些漏洞,对于众多渠道的家电经销商,以及中小厂家来说,似乎还可以“赚一笔”喘口气,活下去。但这种存活与发展的驱动力,是没有商业价值的,更不代表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以假冒伪劣产品的热销,带动一线市场经济繁荣发展,这从来不是什么商业模式创新,更不是市场经济的革命。这是对创新者、品牌者,以及规矩坚守者的公开羞辱。更是中国市场经济从做大向做强的一颗“毒瘤”。
过去家电/厨电市场上频频出现的是“大量劣质产品”,曾经一度让中国制造在国际社会“蒙羞”甚至受侮。如今家电/厨电产业的山寨行为开始从劣质产品向假冒知名品牌升级,公开侵权“品牌和技术”的知识产权。这也是中国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所明令禁止的行为。
因此,越是市场年景不好、生意不好、销售不畅的时候,众多的县镇家电经销商老板,以及中小家电工厂们,越是要坚持“诚信经营”的道德底线。因为,只有赢得用户、赢得用户的那份信任,这才是中小家电厂商们“绝地反击”的唯一资本。
图文来源:国家政策网站、家电圈,厨电行业资讯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一非